高中参加过 OI,大学里面自然对 ACM 比较感兴趣。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提了一句,有没有想一起参加 ACM 的还被同学听成了 SM

但是在大一上的时候,因为闲着没事做,就又报了一个算法研究小组。两边都是很肝的。得放弃一边。我觉得 ACM 太功利了,就选择了算法小组。
当时的观点是这样的:

  1. ACM 太功利了,现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,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拿奖;
  2. ACM 很多做法太套路化了,为了最快的解题,甚至需要背代码;
  3. 和高考、其他竞赛一样,一考定终身的形式太残酷了,要是发挥失常,就只有等下一年、等不起的就必须放弃。

但是不巧的是,大一下的时候,算法小组组会的时间和程序设计课程 完 全 冲 突。于是那边就不得不咕咕咕了。

正好 ACM 这边,学校在准备校赛,我就和室友一起去参加。
初赛因为考的比较基础,甚至有算矩阵行列式的题。当时好像是 17 个题,我们两个人(另外一个室友咕咕咕了)做了 11 个题。

校赛初赛截图

决赛题很难,但是我们三个人各做了一个题,摸了一个校二等奖。
我做的是一个枚举所有情况的暴力题,数据范围 10,正好 O(n!)O(n!),暴力莽过,拿了一血。

后来就发现其实大家也不是那么强,说不定还是可以去参加一下,摸一个奖的。然后就又入坑了。

大一下的暑期前集训里面,两周一个专题,每个专题有10-20个题,包括了很多我在 OI 没有接触过的算法,比如线段树、树状数组、前缀和、仅仅听过名字的 KMP、AC自动机等等等等。可以说是在那段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了很多新知识。不过那段时间的基础学科就不怎么样了

后来顺便就参加了暑期集训,因为是打算拿奖的,就得参加比赛,然后进校队 blah blah 的。
一开始感觉表现还可以,能够偶尔几名,但是集训后期就慢慢掉下去了,掉到了26名。
感觉这段时间每天中午加下午五小时队内赛,晚上累的不想补题(不想思考,但是会强迫自己去补一些小的知识点,补题就算了,学新的算法也不行,头晕),由于室友每天两点~四点睡,我也很难早睡,每天起的很晚,也没有时间补题。导致我每天说“明天必补线段树(莫队)”,但是都没有补。这么想想,相同的时间里,暑期集训学到的东西甚至没有我暑期前集训在课余时间学的更多(也可能是暑期前集训就是专门学知识,暑期集训就是专门打比赛练手感,而我前期太摸了,导致后期就很废物)。然后作息也比较奇怪,不能午觉,每天被迫晚睡晚起,比赛的状态也越来越差。
这样的状态,加上本来就没学到什么大的知识点,于是就不想参加二轮集训了,也不想继续打 ACM 了,毕竟前面提到的三个原因还是有一点影响的。

现在我在乐山的家里敲着这篇文章,也算是给我的 ACM 生涯画一个句号吧。